《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每章摘抄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乡土中国每章摘抄
正如费孝通先生这部作品的名字:乡土中国。中国自古以来 就是纯粹的乡土社会和农业地域,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中华文 明因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以工商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 西方文明截然不同。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
记得在村里读书时,一天夜里熄灯后和宿舍的兄弟们卧
谈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人?或者再明确一点:
中国人的特征是什么?即我们何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个
问题,当时没有讨论出结果,也不会一下子就得出什么结果,
因为我发现在探讨中国人时,我首先需要搞懂中国,而对于
中国这个概念,我发现自己其实是所知甚少。中国是什么 ?
其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间,难以散去,直到
最近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始有所明了。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理解今日的中国,必须深刻领悟传统中国的内涵,这恰恰就是当代中国人很少触及的。通过《乡土中国》的十四篇经典文章,让我们来领悟传统中国的概貌吧。
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通常历史教科书都会指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是中国历 代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的主要矛盾。没有土地,农民将失去生
活的基本保障,除了揭竿而起,别无生路。如果手中握有土 地,即使生活困苦,多数农民还是要固守这份田地,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世代传家。农民固守土地,终其 一生,很少离开。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农业聚 落,即乡村形成之后,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农村生活具有 很强的地方性,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活方式, 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在这种强烈的熟悉性下,乡土社会中 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 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中,人 们因彼此熟悉而相互信任,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需要契约来保 障。契约的强制只能滥觞于陌生人的关系之中。于是乡土社 会逐渐演化为一个礼俗社会,而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同样 的,在熟悉的环境下,人与物的关系基于熟悉而产生个别、 具体的经验,这个别、具体的经验足以解决乡土生产中的问 题,因而乡土社会的生产中很少需要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普遍
原则。
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