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1.
课程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
“
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
“
劳动技术教育
”
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
——
提高学生的
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
:
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课程理念
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