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实用文档 综合文档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docx

格式DOCX   9页   下载0   2025-01-04   浏览78   收藏0   点赞0   评分-   6.00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6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docx 第1页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docx 第2页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docx 第3页
剩余4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   第一章 吟诵的渊源   第一节 什么是吟诵  一、吟诵的概念  “吟诵”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1.泛指读书。2.有节奏地诵读诗文。(《现代汉语词典》,2005)将“吟”“诵”分开搜索得到的解释,“吟”有唱,咏,声调抑扬地念,吟咏的意思,是包含音阶曲调的一种古代读书方式。  “诵”是有诵读,背诵的意思,是指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它没有乐音的高低之分。  郭沫若先生释吟诵为“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郭沫若:《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 序》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62)赵元任先生对于“吟诵”的解释,“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的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  可见“吟诵”这个词的关键意思在“吟”上,这也是它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诵”“读”“唱”的特色所在,也体现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故“吟”常常代替“吟诵”被人们作为“吟诵”的简称。  吟诵传承到今天,对吟诵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人从传统的角度,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吟诵就是“私塾调”,是古代文人以无伴奏吟唱的方式,依字形腔、口头传承、创作、古诗词文的方法,在师生教学中代代相传,而非直接用民歌、戏曲等方式来吟诵诗文。有人站在传承和发展的立场上认为吟诵可以依据诗词作品的情感律动以及平仄的规律依字形腔,本着准确表现诗词作品思想情感的原则,可以将其呈现的音乐艺术化使其更加悦耳,并适当的加入中国古典乐器的伴奏。  关于吟诵的概念,笔者认为吟诵是一种口传文化,它是基于汉诗文涵义的一种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即以唱的方式来读古典诗词文,音调与节奏皆基于诗文诵读的格律,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借吟唱以助抒情达意。  二、吟诵的历史简述  (一)吟诵的辉煌  翻开我国的古代史,从有诗的那一天起,诗与乐便被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因此有诗乐同源之说。在周代,诗歌吟诵已是官学的必修课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每首诗歌都可入乐,《墨子·公孟》曰“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即思是说《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吟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教育硕士论文.docx
下载提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评分
登录 后再评分
共 0 条评分
暂无评分
QQ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