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课题
1.
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2.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
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指名说,师补充)
三、品诗句,明诗意
1.
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再读,整体感知
(
1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
2
)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
研读,读懂诗意
(
1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
2
)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
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
)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
2
)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
(
3
)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
4
)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1
)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
?
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
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
2
)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
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
1
)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战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
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
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播放《精忠报国》)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