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 基础教育 教案/学案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

格式DOCX   4页   下载0   2025-03-13   浏览35   收藏0   点赞0   评分-   5.00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 第1页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 第2页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 第3页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课题 1. 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理解“从军”。(板书:从军) 2.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 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指名说,师补充) 三、品诗句,明诗意 1. 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 再读,整体感知 ( 1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 2 )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3. 研读,读懂诗意 ( 1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 2 )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 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1 )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 2 )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 ( 3 )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 ( 4 )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1 )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 ? 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 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 2 )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 感受此诗的艺术技巧。 ( 1 )一、二句的写景对表现边疆战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2 )小结。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的高度统一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突出特点。 4. 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 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戍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播放《精忠报国》)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9.古诗三首(教案+反思).docx
下载提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评分
登录 后再评分
共 0 条评分
暂无评分
QQ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