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六
年级下册第
三
单元
《
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
》
第
6
课
第
1课时
课题
6.探访古代文明——早期文明发祥地
课型
新授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一、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主题五
“我们的
国家
”第
9
条“
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
,主题六“我们共同的世界”第3条“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课标分解
1.
学生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指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半坡人和河姆渡距今约六七千年,能说出部分文明成就。
(2)“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是指能说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说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在住、食、用方面的成就和其他文明古国在农业、文字等方面的成就。
(3)“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指能说出中华文明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4)“初步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本课时是指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文化成就,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2.
学生怎么学
本课历史性较强,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主要通过资料调查、交流分享、探究分析、汇报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说出人类早期文明区域分布、人类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及重要意义,激发对人类早期文明探究的兴趣。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
》,
围绕
“共同的世界—历史与文化”
这一学习主题设计了
《探访古代文明》《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
》两课内容。
《探访古代文明》由“早期文明发祥地”“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两个框题组成。从认识人类早期文明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四大人类早期文明区域的文明成就。然后,探究以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方式去探究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早期文明区域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影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学生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
40人,课前通过提问本课几个问题,发现,学生对人类早期文明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询问是否看过考古类的节目或书籍,所有的孩子都说没有,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一个孩子知道。
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的对策是:
课前安排观看四大文明古国的纪录片或考古类的节目或书籍,上网搜集了解关于本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并打印或记录等。
学习目标
1.
通
探访古代文明第1课时《早期文明发祥地》(教学设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