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
认识
9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
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事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4.
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事。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
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和主题曲。
2.
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
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
1
)指读课文,正音。
(
2
)结合上下文体会“妒忌、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
“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这个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借”字。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前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
思考:周瑜对诸葛亮心态是怎样的?文中哪个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心怀妒忌)
2.
自读第
2
自然段。
(
1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
2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
3
)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
自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3.
分角色朗读
1~2
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大致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对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5 草船借箭(教案+反思).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