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渺、篝”等
13
个生字
,
读准多音字“燕”。
2.
默读课文
,
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
理解课文内容
,
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
,
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
,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都见过月亮
,
看到弯弯的月亮
,
我们总会脱口而出
: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
,
又大又圆的月亮
,
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
圆盘、月饼、中秋
)
哦——中秋节
,
在这个传统佳节
,
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
,
吃着甜甜的月饼
,
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
,
中秋赏月
,
仅仅是在看月吗
?(
不是
,
大家看着月亮
,
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
所以
,
诗中说得好啊——月是
(
故乡明
)
。
(
板书课题
)
2.
介绍作者
:
季羡林
(1911
—
2009),
山东清平
(
今并入临清
)
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
,
创获良多
,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
,
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
,
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
,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
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
,
扫清字词障碍。
1.
(
出示生字
)
学生练读
,
师正音。
2.
多音字“燕”
:
y
ā
n(
燕园
)
y
à
n(
燕子
)
三、再读课文
,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
思考
: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
可分为几部分
?
2.
提出问题
: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
(1)
课文第
1
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开篇点题
,
引出下文
)
从第
1
自然段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作者非常喜爱
(
故乡的月亮
)
。
(2)
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
,
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
因为太单调了。
)
所以
,
古诗文中
,
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
?(
山、水
)
想到这里
,
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
作者的故乡在哪
?(
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
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
,
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
,
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
圆而粗的柱子
)
多天真的孩子呀
,
也正因如此
,
他小时候望月
,
从不与山联系起来
,
就连诗中说的情景
,
他也无法想象。
(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
(4)
作者没有见过山
,
那有没有见过水
?(
有
,
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
)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
?(
夏天黄昏后
,
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
,
在古柳下摇知了。
)
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
更晚的时候
,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3.月是故乡明人教(部编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