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
与背景
》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体
与背景
》是人民
教育
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下
册
第四
课的内容。
这是一节
“
造型
·
表现
”
课,本课意图是通过
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了解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正确处理画面内容
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在了解和创作
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
想象
力和
创造力,
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
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
运用观察与比较、探
究与体验、欣赏发现、自主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美术作品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
、
难点
1.
教学重点
:
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
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正确表现出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过渡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请大家看看他是谁?
1.
展示两张图片,请你分别说说维尼去哪里了
?
2
.
这两张图片哪里相同
,
哪里不同呢?
3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主体与背景》。
(二)
讲授新课
1
.学习主体和背景的含义
。
(1
)欣赏书中名画《悄悄话》
《荷塘夏趣》,说说作品中表现了怎样的
内容?
哪个是主体,哪个是背景?
(2)教师小结:
主体
就是事物的主要部分,背景就是在图画或者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2
.
探究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过渡语:认真观察下面两组图片,小组内说一说每组图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1)分析主体不变
,
背景变化后
的
画面效果。
①观察
图上是谁
?
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奔跑
?(
可由他的动作、表情猜测
)
②
仔细观察
主体相同
、
背景不同有什么效果?
③
教师小结:同一主体
、
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引起内容变化的同时,情感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背景是主体的补充说明。
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背景与主体动作、表情紧密
地
联系在一起,画面就显得和谐,再加上适当的夸张、对比,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分析相同背景
,
不同主体
的画面效果。
①
欣赏一组背景相同主体不同的图片,通过观察背景进行
想象
主体是什么?
②
教
师小结:同一背景,不同的主体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3
)分析
主体与背景
的关系及
表现方法
。
①
分别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4课《主体与背景》人教新课标.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