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思
1.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深情。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2.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标题你能想到什么?(预设: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想到文章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3.
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
年
8
月生于山东清平。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等。
1930
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
1
)生字过关,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
16
个生字)
(
2
)理解新词。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
,
显得很有趣味。
离乡背井:指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平沙无垠:沙子无边无际。
2.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开篇点题,抒发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回忆;
第三部分(第
5~6
自然段):离开家乡后,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部分(第
7
自然段):照应前文,将思乡情感推向高潮。
三、质疑难点,感悟深情
1.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自己喜欢的句子。
2.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指导之后解决。
3.
学习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
1
)指名读第
1
自然段,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成套)五年下册教案-3.月是故乡明(教案+反思).docx